close

鳩摩羅什所譯的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譯本中有大量的類似於「如來說〇〇,即非〇〇,是名〇〇」的文字,譬如:「如來說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」等。
這些文字是《金剛經》的一個重要立論:即所有的東西,都只是語言文字的「名相」而已,有它背後要傳達的真相,而真相不離兩邊也不著兩邊。這種立論被稱為《金剛經》的三段論,用以闡述大乘佛教的「空性」、「不二」哲理。
「空性」(梵文:śūnyatā),是基本佛教術語,意為諸法的空性義為非真實性。在大乘佛教中,諸法有能生之法及所生之法,所生之法都是因緣和合所出生,而沒有實在自體,不能單獨存在,藉因藉緣故,緣散則滅;終滅故,非真實常住法,故稱自性空。再進一步分析,可以分成七空、十四空、十六空、十八空或二十空,也歸結為四空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