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《大佛頂.如來密因.修證了義.諸菩薩萬行.首楞嚴經》,全文十卷、六萬二千多字。簡稱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、《大佛頂經》、《首楞嚴經》、《楞嚴經》,其中又以《楞嚴經》之名最為普及。
《楞嚴經》的傳譯過程相當特殊而感人,足以成為千古美談。
傳述一、龍宮取經 智者遙拜
古代傳說,大海龍宮中典藏大量佛經,《楞嚴經》是由龍樹菩薩自龍宮中默記後,再誦出來的,之後印度國王將此經視作祕傳的國寶,嚴禁外傳。
據記載,在《楞嚴經》傳來中國之前,天臺智者大師(西元538~597年)曾聽印度高僧提起:智者之著作《摩訶止觀》中「空、假、中三觀」與《法華經》中「六根功德」之義,都與印度的《楞嚴經》有著相合貫通之處;於是,大師日夜向西殷勤禮拜,期盼《楞嚴經》能夠早日東傳,以資印證、解答心中所思,然而大師遙拜了十八年,最終卻仍未能得見此經,徒留「拜經臺」遺址,訴說著大師未盡的心願。
由上面故事,當了解此經傳入中土的不易,還有在佛法修證上的輝煌價值後,當讀誦此經時,必能生起感恩心、精進心。
… … … 轉載於網路文章/李治華系主任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