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114.jpg 


梵語 parīnāma。又作回向。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,迴轉給眾生,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。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,為亡者追悼,以期亡者安穩。《止觀》七曰:「眾生無善我以善施,施眾生已,正向菩提,如回聲入角,響聞則遠,迴向為大利。」

但是有人問:功德迴向過去的父母及一切眾生,他們真的收得到嗎?
佛教重視迴向,是因為迴向是「迴己向他」,將自己所擁有的,分享給他人,希望別人也得到同樣的好處,這是在擴大利他的慈悲心。就像是拿自己的燈火照亮他人,但是自己的光熱不會減少的道理一樣。

迴向雖然看不到,卻是絕對有用的。願力與祝福的精神力,藉著菩薩的大願,會傳遞到所迴向的對象。更關鍵的是,累劫累世的冤親債主在法會中聽聞佛法之後,生起尊敬、慚愧、喜捨心,就能真正幫助他轉惡為善。

《撰集百緣經》中,優多羅比丘的母親死後墮入餓鬼道,乞求比丘為她供佛齋僧、懺悔,以便脫離餓鬼之身。比丘憐惜母親苦境照做,母親也到場聽法、懺悔,當場得了須陀洹果。可見有了迴向這個助緣,才有機會心念轉變、得生善道。有些眾生聽一次就懂了,有些需要多聽幾次,何況累生累劫這麼多有緣眾生,所以參加法會薦亡,不是做一次就功德圓滿,要持續參加。

但是可以修行的時候,還是要自己努力精進用功,累積資糧,這才是最可靠的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佛教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日本營建管理 SOP 的頭像
    日本營建管理 SOP

    日本營建管理 SOP

    日本營建管理 S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